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陶淵明

關燈
陶淵明

【我們說東晉時期流行清談,清談的內容多為老莊思想,陶淵明再怎麽也不可能獨立於世,不可避免地也受到了這些思想的影響。】

西晉景元年間。

會稽。

“叔夜,這陶淵明不可能獨立於世,吾等如何獨立於世?”

服用五石散後,山濤與嵇康快步走在竹林間,以求散熱,白色的袍子上時不時被落下的竹葉沾染,他二人也未曾察覺。

嵇康一拂衣袖,袍中灌進一陣風,讓他舒服地低吟一聲。

“此子受民叫六經束縛,如何獨立於世?”

無民教則無束縛矣。

山濤知他一向固執,但仍心存希望,勸道:“做官正可將民教執於手中,改民教而求自由,不正好?”

嵇康瞥他一眼,滿臉你在說什麽胡話的表情。

山濤也知不可能,但叔夜三番五次惹得晉公不悅,實乃不祥之兆。

“你再想想,尚書吏部郎而已,先去試試,不行再……”

“山巨源!切莫再言,否則請你離開了。”嵇康蹙眉,毫不客氣道。

山濤嘆息,沒再多言,只與他繼續迎風而走。

巨幕中的女子仍在繼續。

【在他的作品當中有很多化用老莊典故的地方,比如說他在《命子》中寫到的“厲夜生子,遽而求火。”他用這句話表示父母對孩子的期盼。】

公元1181年,淳熙八年。

陸游跟蘇軾一樣,近來也比以前更愛讀陶詩了。

想來大家老了,都慢慢向往隱居生活。

不管是陶淵明還是蘇軾都對孩子有著各種的期待,自己又何嘗不是。

今年懷祖不過三歲,他便已經想幫這個小兒子謀劃日後的人生了。

陸游自嘲,真有些杞人憂天之感。

【這個典故出自《莊子·天地》,有一個姓厲的人,長得特別醜,他老婆半夜生了一個兒子,“遽取火而視之,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。”他連忙取了火來看,很害怕自己兒子長得和自己一樣醜。用以哀嘆世人愚昧,人雲亦雲,不懂得去探查真相,只一味地以世俗是非為是非。】

【除了這種語句化用之外,主要地還是對老莊自然無為觀念的繼承,這個自然不是大自然的自然,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,比如說陶淵明的《形影神》其三中的“縱浪大化中,不喜亦不懼。”置身於自由變化的時間,不喜也不懼,其實就是順其自然的意思。】

744年,天寶三載。

“不喜亦不懼。”

王維隨手提筆寫下此句,自己要何時才能達到此境界?

不過來到輞川,他已然是踏出了一大步。

隨緣則體妙,遇境則知心,是為順應自然。

1099年,元符二年。

儋州。

最終蘇過還是給自己父親安排了小一壺新釀的酒。

試問能隔空與自己的崇敬之人交流,世間還有比這更令人欣喜之事嗎?

況且一小壺酒被他兌了點水,喝完當也只是微醺,只求先人莫怪。

蘇過有些小心地看著自己慢慢品酒的父親。

對方像是恍若未決,只是輕輕抿著酒,而後認真看著巨幕。

蘇軾感覺到酒有些沒對,卻沒多想。

他若是沒有陶淵明的詩文,自己這些年將會丟失了多少的樂趣,這世間幸得陶潛也。

【儒家思想與老莊思想在陶潛的生命中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,那時其實佛教也開始盛行,陶淵明也有和尚好友,詩文中曾提到一些佛教用語,但從他的作品中能看得出來他應該是不信佛的。】

東晉。

陶淵明頷首,佛講前世今生,而他只認當下。

把當下的日子過得好了,管它什麽前世今生!

公元744年,天寶三載。

李白對陶淵明的詩文十分熟悉,他也欣賞陶淵明筆下的那些質樸真情。

他對於陶淵明信奉自然的思想也是十分讚同的。

“人生得意須盡歡。”

何必想什麽過去將來,今日暢快不久好了!

1099年,元符二年。

蘇軾一家倒還算是信佛。

但他以為,佛、釋、道並非矛盾之道。

個人有各自的道,每個人所信的道都有所不同,最重要的還是自己心中的道。

【由於思想和現實原因就導致了陶淵明在入仕時的矛盾心態,正如陶淵明猜想的那樣,桓玄果然謀反了,但是後來被劉裕鎮壓,晉朝暫時保住了。】

【於是包括陶淵明在內的許多人心中又開始燃起希望,當時陶淵明寫了一首《榮木》表達自己想要去建功立業的想法。後來他也就真這麽做了。】

東晉。

陶淵明和顏延之對視一眼,想起了那段時間的日子。

劉裕起事,一開始眾人都覺得他是為了平亂,可如今看來他與桓玄並無差別,都是想取晉而代之。

不過現在顏延之在劉裕手底下做事,人各有志,陶淵明也不能說什麽,也沒必要說什麽。

只是,他很清楚,那並不是自己想要的。

【在元興年間,陶淵明去了劉裕麾下做參軍,這個時候就已經很糾結了,一方面覺得自己可能會有所作為,另一方面又想著歸隱,但三月認為這裏更多可能還是現實原因,當時的朝局太不穩定,而陶淵明沒什麽背景,又顯然不是一個阿諛奉承之人,在那種世道想要有一番作為,很難。】

東晉。

陶淵明不置可否,幸虧他及時回頭了。

不管是在何處做官,都是諂媚小人當道,要不然就是畏手畏腳混日子,像顏延之這般的已然少見了。

如此,還有何意義?

他就是不適合這世道,這世道就沒適合他從仕之道。

便保持現如今這樣子,與家人同居,與好友同飲,沒什麽不好。

【在去赴任的時候他就寫了一首《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》。】

【這幾句跟他之前所說的“少無適俗韻”之句是差不多的含義,“弱齡寄事外,委懷在琴書。”自己小的時候也不管其他什麽事情,只傾心於琴和書,“被褐欣自得,屢空常晏如。”那時候穿著粗布衣服很自在,雖然很窮但是心安。】

西晉景元年間。

嵇康二人走得乏了,便倚在一塊大石旁借著微涼的石頭繼續消散身上的熱意。

聞此言,嵇康笑道:“沒想到此人還與吾有同好,只可惜此子年長變心性,若久居自然定能更加快活。”

山濤何曾不知嵇康所言乃正理,他們幾人中誰又是真正想進入官場的呢?

若非形勢所逼,他們在這山水之間,食藥、飲酒、撫琴、清談,起步快活。

可並非所有事情都能輕易如願,至少性命還是重要的,只盼著晉公可以不與叔夜計較吧。

“叔夜所言極是,你我二人許久未見,再痛快地喝一場吧!”

“善!”嵇康爽快應道。

【陶淵明有一把琴,沒有琴弦也沒有琴徽,但他喝了點酒開始撫琴,而且還撫出了一股子“峨峨兮若泰山,洋洋兮若江河。①”的氣勢。】

東晉。

“哈哈哈……”

外邊看巨幕的村民們笑起來,“陶先生,快將你那琴取出來,彈與眾人欣賞一二。”

顏延之附和,“說得是,讓我們瞧瞧陶先生的高山流水。”

陶淵明招呼著眾人往院中坐下,連忙取了琴就要伸手擺弄起來,雖然什麽也聽不到,可瞧他那雙手舞動的樣子,若說是高山流水還真沒人能反駁。

恰逢此時巨幕中也開始傳出古琴的樂聲,陶淵明順勢和著那樂聲動作,倒是有那麽點意思了。

顏延之飲下一杯酒,與同樣閉著眼的陶淵明共同暢游在這“高山流水之樂”中。

【他彈的到底是什麽曲子我們自然不可能知道,但這種隨性而為的事情在那個時代時有發生,這就是魏晉之風流。】

1099年,元符二年。

想象著無弦而奏的場景,蘇軾記起自己曾在黃州時寫過的一首《琴詩》。

是當時聽了他人的曲子得出的一些想法。

琴有聲放匣中不鳴,指有聲於指上不聞。

可如今無琴無君指,他仿佛聽到了陶淵明彈奏出來的樂聲。

此乃魏晉之風度也!

1042年,慶歷二年。

歐陽修幾人近日正忙著。

如今巨幕出現,他們才得空躲了些懶。

他前幾年被貶夷陵時,曾經得了一琴,雖不是什麽好琴可彈著也是心情舒暢。

可想琴不重要,心若安,無琴勝有琴。

【彈的是什麽呢?彈的都是感情。】

公元212年,建安十七年。

曹植拿出了自己多日未曾拂過的琴,輕輕一勾發出“鐺”的一聲。

如今他不敢再彈,只怕彈出來的也都是些哀思之樂。

等他達到這陶淵明的“不喜不憂”境界再彈琴吧。

【咱們言歸正傳,繼續說那首詩,他這裏說的“欣自得”、“常晏如”都說明他是很享受自己以前的生活的,而此去禍福難料,應該是忐忑的,我們接著往下看看,看看陶淵明是不是忐忑。】

【“時來茍冥會,宛轡憩通衢。”機會來臨沒道理拒絕啊,那就暫時告別“我”深愛的田園吧,“投策命晨裝,暫與園田疏。”決定之後就趕緊讓人收拾行李準備去打工了。】

【這幾句聽著挺正常的,有了機會那就抓住機會,且不能讓機會跑掉,完全沒問題。“通衢”指的是四通八達的道路,咱們可以理解為康莊大道,一個好的前途,多麽地積極向上啊!】

公元前202年,漢五年。

韓信碰巧與蕭何在一處看巨幕。

蕭何腦子裏還一直記掛著巨幕剛開始出現時女子說的“成也蕭何敗也蕭何”之語,故而每次巨幕他都仔細聽著,不曾有半分輕視。

可女子後來極少談及此間事情,叫他還有些擔心。

聽到此處,他笑道:“先時若不是我將你找回來,你可就錯過此等立大功的機會了。”

韓信心中一直感念蕭何的知遇之恩,連連點頭稱是。

公元744年,天寶三載。

杜甫一向敬佩陶淵明和謝靈運。

即便不去思索其中意思,他已然很喜歡陶謝詩。

如今再一體會其中真意,只覺更妙。

只是自己不知何時才能有此等機會,能成不能成,總要一試。

【然而,陶淵明話音一轉,“眇眇孤舟逝,綿綿歸思紆。”船越走越遠了,想回家。】

【“我行豈不遙,登降千裏餘。”此行實在太遠了,路途艱辛,想回家。】

【“目倦川途異,心念山澤居。”外面的風景都看夠了,想回家。】

【好家夥,這不就是我嗎?周一出門剛上地鐵呢,已經開始想家了。】

東晉

陶淵明突然被酒給嗆了一下,一張臉憋得通紅。

雖說自己話語中有那麽點意思,但此番解釋是不是過於怪異了?

為了緩解自己的尷尬,問一旁的顏延之道:“延年,周一何意?還有這地鐵又是何意?”

顏延之本還在笑這三個想回家,聽到他的問題,方才仔細琢磨,自是不解。

【他還說,“望雲慚高鳥,臨水愧游魚。”看著自由自在的飛鳥和魚,心裏百般慚愧,我怎麽能為了些世俗的東西而舍棄自己的家園,舍棄自己的自由呢?】

清,乾隆年間。

袁枚辭官後便購置了這座院子。

最近隨園開始招收弟子,與弟子們吟詩作對,豈不快活?

他如今就如同那高鳥游魚,得惹五柳先生羨慕了。

【最後他說:“……聊且憑化遷,終返班生廬。”還沒開始上班,辭職信已經在心裏寫好了。】

【要不說古今怎麽那麽多人推崇陶淵明呢?搞半天大家都不想上班。嘿嘿,開個玩笑。】

744年,天寶三載。

此所以陶潛家貧之故也?

王維雖認為陶淵明尋求自己的道沒錯,但若家中的生計不保,卻還不思進取,不妥。

搞半天?

王維腦子裏將這詞轉了兩圈,沒明白。

但大抵能懂此女之意,若人人都不理公務,國將廢也。

不妥。

【這活肯定是幹不長久,他都說了,順其自然吧,反正還是得回到那田園中去的。果不其然,幹了沒多久,他發現這個大領導也不是他想要的,於是他轉投劉敬宣,也是做參軍。】

【在幫劉敬宣做事的時候寫了一篇《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》,誒,家人們猜得沒錯,在此詩中,陶淵明依舊很想辭官歸隱。】

東晉。

顏延之也拿過陶淵明的琴假意撫了撫。

“棄官從好,如今也算如願了。”

【“我不踐斯境,歲月好已積。”他已經好久沒來過這個地方了,“晨夕看山川,事事悉如昔。”早晚看著這山川,仿佛一切都跟原來沒什麽差別。】

【咱們可以想象一下那個畫面,陶淵明車馬勞頓,到了錢溪這個地方,看著山山水水想起了自己曾經不被公務所累的自由自在的時光,他就坐在那兒什麽也不做,仿佛一切都十分美好,遠處的山川看了又看,怎麽看也看不夠。】

“這錢溪當真這般好?”顏延之問。

陶淵明但笑不語,只顧與一旁鄰裏飲酒。

公元1099年,元符二年。

蘇過亦問,“父親,這錢溪是否真如此好?”

“為父未曾去過,不過想來好也是好,不好也是好。”

心中若想著自由時光,如何會不好?

公元744年,天寶三載。

李白這些年走過名川大山,現如今想起來大好河山皆我懷,還有何不滿?

至少自己曾在天子近前事過,雖結果不如人意,但到底試過一場。

罷了,躊躇哀嘆,不如憤而起行。

思及此也不等巨幕停歇,收了行李,接一壺酒便往齊州而去。

【但他說是事事如往昔,可萬事萬物皆有變,有的不過是物是人非罷了。這裏寓意的不僅是錢溪這個地方,更多的還是東晉整個朝廷的物是人非。根據我們前面講過的當時的社會環境大家就能想象,其實那個年代是很亂的,他比之紛亂的春秋戰國時期,比之三國時期還要亂得多。】

公元前317年,楚懷王十二年。

眾人皆以為奇。

此女先時說過,他們這個時代被稱之為戰國。

這裏每年都會發生各種戰爭,朝不保夕那是常有的事情,竟還會有比他們這時更亂的時代。

老天爺啊,太可憐了吧!

公元212年,建安十七年。

眾人也都不敢相信。

那是何等的人間煉獄啊!

饒是久經沙場的曹操也忍不住地蹙了蹙眉。

竟真有那樣的時代?

若自己的魏能延續下去當是能避免吧?

想到此處,他便對地牢中的司馬懿更恨了幾分。

要不是當初自己也曾受過司馬家的照拂,劉備與孫權又虎視眈眈,而各世家大族又盯著,他一定滅了司馬家滿門,一個不留!

公元前113年,漢元鼎四年。

劉徹很快明白了這其中原由。

就是女子此前說的五胡亂華。

該死的匈奴人!

到了宋朝時,也是邊境戰事問題。

他劉徹既要讓這大漢江山延續下去,也要徹底打敗那些異族人!

他要收覆北方,讓整個中原能永享安寧!

他要後世永遠記住,這是他劉徹的功勞!

上次與衛青詳談一番後,他們已經有了初步規劃。

沒有人就培養人!

他大漢四千萬人難道還收覆不了北方嗎?

【如果有人覺得那個時代好像很安寧,那可能有一半都是陶淵明的功勞。】

東晉。

陶淵明一怔,怎麽像是說他蒙蔽後人?

世道艱辛,總不該所有人都跟著苦。

【但他寫的除卻他自己真是經歷的,那就是他積極幻想,比如我們都知道的《桃花源記》。】

【《桃花源記》晚點再細說,他在這錢溪感嘆一番後就開始描寫風景了。】

【“微雨洗高林,清飆矯雲翮。”微雨就是細雨,古往今來,描寫微雨的詩句不勝枚舉,但大多與薄霧一同出現,就像是這樣一幅場景。】

女子說著巨幕中就出現了一幅山景,山林裏樹木郁郁蔥蔥,依稀能看到細細的雨絲,透過細雨往前不過幾丈,便已看不清前路,都被薄霧給遮擋了。

744年,天寶三載。

輞川別業。

王維瞧著那巨幕,整個人都仿佛沈浸其中。

若論起好景,還是山中的最妙。

【陶詩以自然著稱,金末文學家元好問在《論詩》中這樣評價陶淵明的詩句,“一語天然萬古新,豪華落盡見真淳。”】

東晉。

顏延之握著酒杯的手一頓。

他原先只覺陶淵明詩中的感情充沛與旁人有所不同,但是其詩遣詞造句是他所無法欣賞的。

不止是他,當世之人但凡是讀了陶詩的想必也沒有大肆讚揚的。

沒想到他在後世評價如此高。

重點是,顏延之覺得此評價說得十分正確。

許多詩讀著讀著都有些膩,可陶淵明的詩雖覺有不足可很有新意,原以為是當世此類詩作太少,如今看來似乎是他學問太淺了。

【雖然都說陶淵明的詩是從胸中自然流露出來的,寫的不是詩,都是感情都是生活,但是咱們一看此詩句中的“洗”字,用得絕妙。】

【就這一個字,我們就能想到當時的場景,能推測陶淵明的心情。】

【他在官場之中身心俱疲,只有在看到這樣的美麗的自然風景時,心情才是放松的,就像是被沾染了塵土的樹木被一夜細雨洗得只剩下了清新。】

【這個字的絕妙程度幾乎可以和賈島的“僧敲月下門”的“敲”和王安石“春風又綠江南岸”的“綠”相媲美了。】

809年,元和四年。

賈島剛剛還俗,先時聽女子說起自己的詩句仿佛不大讚同的樣子,他還氣餒了幾日。

原以為自己的詩句入不了後世的眼,卻沒想到此女竟在此時又提起了。

“僧敲月下門……”他低低念叨著,覺得此句甚妙。

自己能寫出這樣的詩句,足以,只是不知這前後是何詩句,若聯系得好,當是妙篇了。

【大家應該都知道“推敲”一詞,這個詞語的意思就是寫作時反覆地琢磨思考,而此典故就是來自賈島。】

【據說是賈島卻找朋友寫了一首詩《題李凝幽居》,其中有一句是“鳥宿池邊樹,僧推月下門。”他當時寫了,就覺得還不錯,可是到了第二天回家的時候,在路上靈光一現,感覺好像“敲”似乎更妙,但“推”好像也挺好,他就推敲推敲那個糾結啊!他做著那又推又敲的動作跟中邪似的。】

韓愈聽到女子形容,忍不住地笑了笑。

此女倒還有些風趣。

可就他而言,若是拜訪,自然該敲,雖推為熟稔,但敲便更顯風度了。

【到了京城,許是想得太入迷結果碰到了韓愈的官轎,沒來得及避讓,差點撞上去,韓愈也沒生氣,就問他咋了,他就把自己這個困擾說了出來。】

【韓愈一聽,那肯定得敲啊,你得有禮貌吧?後來就用敲了,兩人也因此事成為了朋友。】

【於是就有了咱們現在知道的“推敲”。】

賈島聞言一驚,自己竟能與韓大人成為朋友嗎?

那自己此番下山真是下對了。

【陶淵明的詩句寫的時候有沒有推敲咱們不知道,但是至少表現出來的感覺那就是天然而成,不事雕琢。】

【其實在當時陶淵明的詩是遠遠比不上謝靈運的詩的,但是為什麽後世反而更推崇陶淵明的詩呢?問題就出在這兒。】

東晉。

謝靈運仔細地琢磨了一下陶淵明的詩,又看了看自己的詩。

為何要將他們二人相提並論?

想了想,似乎是他們的詩中寫了許多的自然景色?

“不事雕琢……”

【後面一句“清飆矯雲翮”的意思是清風吹過,鳥兒都飛得更高了。多麽生動的場景!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。】

【這是哪裏的鳥兒呢?不是集市上待宰的鴿子,也不是富貴人家籠子裏的金絲雀,它是飛翔在自然間的自由自在的仿佛飛在雲端的小鳥!】

①鐘子期曰“善哉,峨峨兮若泰山”志在流水,鐘子期曰“善哉,洋洋兮若江河”伯牙所念,鐘子期必得之。——《伯牙善鼓琴》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